用好“三条鱼”的DNA,游向“大海”

文章来源: 安徽日报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03-13 16:10 责任编辑: 区政府信息中心
字体大小:【    】 打印

今年春节,歙县瞻淇鱼灯、汪满田鱼灯再次火爆出圈,“去歙县看鱼灯”上榜美团旅行“十大非遗热门玩法”,为全省唯一。

鱼灯火爆实现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它是黄山市独具特色的三条鱼之一,此外还有舌尖上的美味——臭鳜鱼、泉水鱼。

臭鳜鱼是徽菜的扛鼎之作,黄山市以臭鳜鱼为代表的徽菜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200亿元。《徽州臭鳜鱼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要实现徽州臭鳜鱼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亿元。

休宁县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曾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全县有20多个乡镇大力发展泉水鱼产业,仅“安徽省山泉流水养鱼之乡”板桥乡的全年泉水鱼总产量就突破1000吨,产值达2亿元。

“三条鱼”活起来、火起来,当地DNA因素是基础,如绝佳的生态资源与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产业,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我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成功实践,实现了一江清水的约定。水清则鱼活,有了源头活水,山泉水养鱼与鳜鱼养殖才能实现产业规模化。一江清水的汩汩流淌,造就了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也造就了乡村的生态文明。

“三条鱼”特色品牌点亮地方文旅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生根剂与催化剂。这是古人技艺结晶与现代人实践的融合与绽放。比如,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嬉鱼灯,过去仅限于民俗表演。而今,当地秉承“创意、跨界、融合”理念,使传统鱼灯成为爆款文旅IP。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春节期间瞻淇村的游客量达到12万人次,同比增长343%。一条有文化、有传承、有产业的“大鱼”,赋能乡村振兴新发展。

产业火爆的同时,也要看到仍有不足。从“三条鱼”产业发展区域来看,其局限性问题突出,产业参与者队伍需不断壮大,鱼灯产业发展的圈子小、科技含量低,民俗表演走出大山后仍未形成常态化,“鱼灯+”多元体验的融合发展还有大文章可做。臭鳜鱼的产业发展也存在短板,如由于当地山泉水养鱼的区域面积较小,加工产业更多在城区,鳜鱼原材料过于依赖外地;鳜鱼、清泉鱼养殖在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建设方面还需提升,亟需更多科技人才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一枝独放不是春。在乡村振兴的探索过程中,不妨尝试以快带慢、以小带大,比如,优质茶叶、菊花、中药材等农产品,生态、文旅火爆的乡村,都是充满魅力的乡村资源,值得充分发掘利用。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但“不能富了口袋、贫了脑袋”。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在产业振兴的同时,要积极补短板、搭平台、传“家底”,赋予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以“时代内涵”,真正让乡村留住乡韵、记住乡愁。

乡村振兴的“共建、共享、共创、共赢”,需要“样本”领航。但这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经验,而需要参与者们大胆尝试,不断摸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最大程度挖掘自身内在力量。乡村振兴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需要当今乡村新农人集思广益以形成合力。仰望星空的同时,更需要我们低头撸起袖子埋头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