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埇桥区的广袤农田里,一场农业变革正悄然发生。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这片传统农业大区的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高效,让古老的农耕方式迈向智慧化的新征程。
近年来,埇桥区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化、绿色化、全产业链化转型,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埇桥样本”。
智慧农机: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在埇桥区灰古镇高标准农田里,记者见到了种粮大户李勇。他站在田边,轻点手机屏幕,一场精准的农事操作便拉开帷幕。平行行走式水肥药一体机沿着预设轨道缓缓前行,均匀地喷洒着水肥和农药,千亩农田的管理作业一天内就能完成。“这台机械已经达到人工智能化,从手机上远程操控浇水、施肥与配药。坐在办公室或者田间地头阴凉处,我就可以操控这台设备,1000多亩地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很简单。”李勇笑着说。
通过设备后台数据,李勇向记者展示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显著成效:“这台设备喷药量提升至20公斤/亩,对一些病害用水量越大效果越好,对后期的小麦增产起到很大的作用。”
目前,全区已建成6个高产示范点,通过智能农机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粮食亩均增产50公斤,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20%。
校地合作: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研究院的人工气候室内,研二学生郑祖玲正观察大豆苗的抗病性实验。经南京农业大学多年研究,育成南农47,南农60等优异品种,创建了“一拌、一封、一喷”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该体系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与主推技术,在良种配良法的指导下,2023年在栏杆镇王庄示范基地成功实现大豆亩产323公斤的高产。
“实验室的主要工作是围绕我国大豆产业,结合宿州的大豆产业优势,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培育重大突破性品种,同时配套绿色高效的病虫草害防控技术,为我国大豆科技创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宿州贡献。”南农大副教授段凯旋表示,要支撑南农大教师与学生把科研论文写在宿州的大地上,不断为宿州创造更多农业新质生产力,使“大地、大学、大豆、大业”等要素同频共振,在宿州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大作为”。
截至目前,现代农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签约15个项目,并与8家高校院所合作,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闭环。
全产业链升级:一粒大豆的“科技之旅”
在安徽博之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内,豆香四溢,自动化生产线正将本地非转基因大豆加工成高蛋白豆乳。“我们公司生产的产品的原材料一律从本地合作社的订单回收,均采用埇桥非转基因大豆,而且是高蛋白,所有的产品一律是零添加,产品的蛋白质都在4.0,常温可以保质期6个月,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同时又帮助了本地种植户的增加收入,实现了产品的就地就近转化增值。”该公司负责人韩素兰介绍,企业年加工大豆6000至1万吨,预计产值将达到两个亿,可以带动周边居民100余人的就业。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埇桥区正是这一战略的践行者。从智能农机轰鸣的田野,再到实验室里的基因编辑,埇桥区正以科技为笔,绘制出一幅农业现代化的新画卷。正如种粮大户李勇所言,以前种地靠力气,现在靠脑子,这“慧种地”的路,会越走越敞亮。(张欣欣 项锦)